焦點探索:校務研究與數位學習

 
圖片來源擷取自https://www.polk.edu/institutional-research/institutional-research/

IR「校務研究」的源起
國內IR發展
IR與數位學習
未來發展



IR「校務研究」的源起
 
 

所謂「校務研究」(IR),英文為Institutional Research,源自於美國,在1950年代逐漸專業化與制度化[1]。IR的出現是為了收集大學內部相關實徵資訊(scientific evidence)並加以整理、共有化,進一步提供給各級決策者(校長等),作為改善與創新行政及教學等決策上的重要依據[2]。

在美國許多大學中設有校務研究辦公室,其名稱為「Office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Office of Institutional Analysis」或「Office of Institutional Studies」,不一而足;在部分大學中可能與其他財務單位同屬一個組織,或由副校長負責此一功能[3]。
圖片來源擷取自https://www.skidmore.edu/ir/
而近幾年在少子化、不景氣與國際競爭造成大學經營環境日漸困難的情況下,IR除了因應上述的功能外,也進一步針對評鑑的需求並滿足社會對於大學相關資訊公開的期盼,而具備多樣的功能,在大學經營上逐漸扮演更重要的角色[1]。



國內IR發展
 
 
圖片來源擷取自大學校院校務資料庫網頁
教育部為高等教育發展及規劃,自民國99年度起,委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協助建置了「大學校院校務資料庫」,藉以統計全國大學校院整體教育資源、研究能量、基本校務資料等相關數據,進而提供相關單位系統化數據,作為未來高等教育政策決策之參考依據。

近年來,更因少子化、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導致台灣大學經營環境日趨困難的背景下,校務研究的功能除了針對評鑑的需求加以改善,並能滿足社會對於大學相關資訊公開的期許,在大學經營管理上可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而校務研究辦公室的角色與功能可借鏡歐美日本已經建立的機制,就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University)的校務研究辦公室為例,校務研究的宗旨是「為大學的校務規劃、管理及評鑑決策與事務提供中樞資訊與分析支援服務,以協助學校達成使命。」其具體工作是「分析與闡釋有關學校續效表現以及學校環境與生態狀況;將資料整理分析成為有實質意義的資訊來協助學校推展校務規劃、決策和評鑑;並向大學相關機構及人員傳播校務資訊」[4]。

由於國內多數大學現階段對於建立校務研究專責單位及其運作模式尚屬新手階段,目前各校除積極向國內外大學觀摩取經外,教育部亦參酌校務研究專業人士的建議,為台灣高等教育之校務研究擬定初期發展項目,並以「大學生學習成效評估及提升機制」為主題,作為學校推動方向與配套措施之參考[5]。


IR與數位學習
 
 
『數位學習與巨量資料分析』即為大學關注的學生學習成效評估及提升的議題方向之一,以銘傳大學為例:該校Moodle教學平台自開台以來,已累積有近4千6百萬的登入人次、6萬多門的課程量,以及數以億計的學生活動日誌,這些珍貴巨量資料可透過資料探勘步驟進行挖掘。

研究是以過往的課程學生作為樣本模組,對現行的課程學生進行學習行為特徵和結果預測,結果顯示確實能藉由學生投入(engagement)學習的程度預測出學生學習成效,致使提前於學期初的四至六週即能做出準確的前期學習預警,幫助教師辨識有潛在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學生個別化學習建議與輔導,有效減少輟學和退學率[6]。

該校在Moodle學生學習成效分析的研究方法是先選定重要課程,利用學生在Moodle系統中的活動日誌資料為依據,將一學期18週的學生學習活動資料分為六個學習期間(即每三週視為一期)。再利用分類法(classification),將前一學期學生在各個期間的學習活動資料加上期末成績進行資料訓練,以建立出預測模型(predictive model)。之後,便可將學生在新學期各期間的活動狀況資料投入分析,以預測學生可能的最後成績。目前該研究結果預測的準確率達七成五左右,可具體指出那些學生無法通過課程,即能提早給予輔導協助。而該系統開發整合資料探勘程式,自動於Moodle中將各週期的學習資料產生預測提供給教師,使教師能精確地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幫助其達到最大的學習成效[7]。

圖片來源擷取自https://www.uottawa.ca/institutional-research-planning/resources/facts-figures/fact-book圖片來源擷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5/07/01/6377.aspx銘傳大學moodle測驗分析功能圖片來源擷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5/07/01/6377.aspx銘傳大學開發的統計日誌功能


未來發展
 
 
依據前教育部資科司司長、中央大學楊鎮華特聘教授,所提出之建言,結合大數據分析所有發展出來用以收集學習成效資料的架構和評量工具應具邏輯性和系統性,以真實反應學校各項教育、課程與教學規劃,對學生學習具有加值效果。


此外,在儲存與分析資料時,建議學校能善用資料倉儲和資料視覺化等技術,以提高資料正確性、可靠性及相關利害關係人對資料的易讀性(accessibility)[8]。
圖片來源擷取自http://webdev.shawu.edu/research/OSPIRE.aspx
  綜上研究與分析,在學生學習成效資料的取得、收集、儲存和分析上,建議學校在建置有關校務研究(IR)系統之「學生學習成效評估與提升」的相關系統功能時,即能以學生個人資料作為資料串接單位,串接本校如Moodle等相關的數位學習平台與教學支援系統,採用合宜的研究方法並針對重要的數位學習課程,採掘學生線上學習行為與活動紀錄,並據以發展具本校專屬特色之校務研究與決策分析系統。(撰稿 王英宏組長)
 

參考文獻:

[1]. 楊武勳(2014)。“日本大學發展「校務研究」作為教學改善之探討”,評鑑雙月刊第47期,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4/01/01/6108.aspx

[2]. 彭森明(2013)。“高等教育校務研究的理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王麗雲(2012)。“大專校院校務研究與資料庫應用”,我國高等教育評鑑發展與實務,121-149頁,
臺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4]. 蕭嘉偉(2016)。“學校的智庫:校務研究(IR)”,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電子報第99期,取自http://ctl.tnua.edu.tw/e_paper/e_paper_c.php?SID=400&lang=zh-tw

[5]. 何希慧(2015)。“大學建立校務研究體制之建議:以學習成效評估及提升機制為例”,評鑑雙月刊第57期,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5/08/28/6408.aspx

[6]. 王金龍(2015)。“銘傳Moodle大數據分析與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第57期,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5/07/01/6377.aspx

[7]. 周子敬、杜彥誼、蔡治平(2010)。“大學生數位學習現況與態度之調查研究-以銘傳大學Moodle學習系統為例”,
銘傳教育電子期刊第2期,25-55頁,台北市:銘傳大學

[8]. 楊鎮華(2012)。“教育雲大數據對數位學習研究之影響”,簡報資料,取自https://lms.ctl.cyut.edu.tw/sys/read_attach.php?id=2890610